還不知道怎么“管錢”?家庭理財這幾個步驟了解一下
2022-04-14 17:56 來源: 資訊AD知識分享
原標題:還不知道怎么“管錢”?家庭理財這幾個步驟了解一下
文章轉自:好買研習社
有過投資經歷的相信都問過這樣的問題:“XXXX股票怎么樣,可以買嗎,什么時候能買?”,“XXXX股票我賺了/虧了多少,現在要賣掉/要補倉嗎?”,同樣也有對自己的靈魂拷問:“為什么我一買就跌,一賣就漲?!”這些問題確實非常難以回答,更沒有標準答案,甚至從某種角度來看,過于糾結這些問題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但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投資這件事,或許能幫助我們解決心中的疑慮。
我們,為什么要做投資?
首先要明確投資的目的。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做投資歸根結底是為了獲得工資性收入之外的額外經濟收入,用以改善家庭生活質量,匹配、實現生活中的既定目標。
投資者如果過度關注投資過程,深陷投資所帶來的懊悔、不滿、焦慮、患得患失等負面情緒會顯著降低生活質量,反而讓我們成為投資的奴隸,這與我們參與投資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其次要明確投資目標。每個家庭的資產負債結構、收入支出狀況、未來規劃不同,每個投資者的認知范圍、性格、風險偏好不同,這就決定了對于不同的家庭和個人必然會有千差萬別的差異化投資需求,這些需求最終會落腳在對具體投資目標的設定上。
什么是合理的投資目標?筆者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在能滿足家庭及個人支出需求并能匹配負債久期的基礎上,力爭最大程度地實現資產增值。通俗點來說就是在滿足家庭日常生活及重要支出(日用品購買、子女教育費用、贍養父母等)、不影響債務的正常償還(如房貸、車貸等)的情況下,實現可投資金額的投資收益最大化。這也是我們不建議投資者借錢(加杠杠)投資,或者把原本用于維持基本生活開支和支付按揭的錢進行投資的原因。
制定投資計劃
投資計劃是基于具體投資目標,在對收益目標、風險偏好、投資范圍和資金流動性需求進行明確之后制定的用以實現投資目標的投資計劃。制定投資計劃的核心是對風險和流動性的匹配,其中流動性是在時間維度上對風險的一種刻畫。而筆者認為發生風險的主要原因是資金的錯配,因此在制定和執行投資計劃時,要把解決資金錯配作為最主要的任務。
什么是資金錯配?簡單來說就是將長期不用的資金投資風險較低的金融產品,如銀行大額存單、利率債、貨幣基金,或者將短期內要用的錢投資在了權益類、衍生品類的高風險高收益產品中。
為什么說資金錯配是發生風險的主要原因呢?大家對風險的傳統認知是本金發生了虧損,之所以會這樣,是投資者習慣性將自己投資的盈虧與投資本金做比較,也就是以投資本金作為判斷投資是否發生風險的錨,但這是不合理的,對風險的定義要找對基準,如果我們以跑贏通脹作為基準(長期通脹率假設為5%)為例:
年初投資100元,年末即使沒有發生本金虧損,仍然為100,但由于通貨膨脹,年末購買力僅相當于年前的95.24元,如果要保持與年前100同樣的購買力就需要上漲至105元,因此,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虧損。同樣,我們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上加上可用以投資的時間,對風險判斷的標準就又發生了變化,舉個例子:你有10萬元可以進行長期投資(5年及以上),在制定投資計劃時,為追求收益穩健和低風險,你將10萬元全部放入銀行定存,年利率3.5%,按復利計算,5年后能獲得18.77%的總收益,如果換另一種投資選擇,投入股票型基金中,按照股票型基金長期年化10% - 15%的收益區間中間值12.5%計算,5年后總收益為80.20%:
雖然投資權益基金的5年中有兩年發生了虧損,但獲得的總收益是遠大于銀行定存的??蛇M行長期投資意味著這筆資金5年內不會被用到(除非特殊緊急情況出現),投資者可以安心持有,中間的波動對于投資者而言并無影響,基于權益基金的長期收益特點,持有5年后的收益極大可能是要遠大于同期銀行定存收益的,因此對于可用于長期投資的資金如果將風險判斷基準定位本金不虧損或者跑贏通脹率都是不合理的,應將風險錨設定為跑贏滬深300的長期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