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為了應對經濟的衰退和持續低迷狀態,歐美等發達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的戰略性舉措,重視和強調實體經濟的基礎地位和長遠意義,重點聚焦于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以期通過重振制造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強化在全球新興產業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搶占并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制高點[]。同時,各國紛紛采取“出口促進行動”以提升制造業的出口能力。例如,2021年3月,美國政府正式提出“出口倍增計劃”,隨后,《2021年總統貿易政策議程》 《就國家出口倡議致總統書》等文件陸續出臺;《歐洲經濟復蘇計劃》提出在國際市場上進一步推廣“歐洲制造”和歐洲標準[]。
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的戰略性舉措給中國的產業發展帶來了嚴峻的外部挑戰:一方面,外向型產業出口空間受限,以往通過同質產品低價競爭取得比較優勢的做法難以為繼,未來應在高附加值終端產品領域建立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引導新興產業的國際貿易和競爭規則,加快在新興產業的戰略布局,在新興產業國際競爭格局中將更具話語權。因此,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期積極推進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時,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現狀和演變態勢,從而對我國產業的優劣勢建立明確的認識,明確我國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1 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現狀已有研究主要基于進出口商品國際貿易數據,采用國際市場占有率(market share,MS)、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貿易競爭指數(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TCI)等指標,對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實證探討,在此基礎上進行國別之間的比較和影響因素分析,具體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現狀及變化態勢進行研究。2000年,穆榮平[]從競爭實力、競爭潛力、競爭環境、競爭態勢4個方面,構建中國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2005年,鄭明身等[]采用貿易競爭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市場占有率指數、質量與附加值指數對中國IT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分析。2021年,金碚等[]利用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數據,根據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計算了按《國際貿易標準分類》(修訂4)分類的2001-2021年中國4個部門總計35類工業制成品的比較優勢,結果表明中國中等技術制成品缺乏競爭力,高技術制成品有一定競爭力。
(2)對不同國家之間的產業競爭力進行比較。《2021歐盟產業結構報告》(Eu industrial structure report 2021)采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國際市場占有率,對歐盟、美國、日本以及金磚國家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競爭力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歐盟在全球貿易中依然保持優勢地位,中國已成為歐盟高技術產品最重要的貿易伙伴[]。2005年,Batra和Khan[]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對中國和印度的產業競爭力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中國和印度在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結構上具有較高的相似性。此外,Oelgem?ller[]采用顯示性比較優勢、顯示對稱性比較優勢指數、貿易競爭指數,對愛爾蘭、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葡萄牙和希臘在農業和自然資源上具有競爭優勢,愛爾蘭在高科技以及醫藥化學產品上具有競爭優勢。
(3)探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2009年,文東偉等[]描述了中國產業出口競爭力的演變趨勢,實證檢驗了外商直接投資、技術進步和勞動力成本對中國產業出口競爭力存在顯著影響。2021年,陳虹和章國榮[]探討了人均國民收入、服務貿易開放度、外商直接投資等因素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2021年,英國商務、創新和技能部使用生產率、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等指標刻畫產業競爭力,同時探討了創新、基礎設施、制度和政治環境、金融市場等因素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盡管已有研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了一定的探討,但大多針對某一具體產業或《國際貿易標準分類》以及《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中的部分工業品進行深入分析,缺少系統性框架全面刻畫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現狀及演變態勢。因此,本文采用國際市場占有率、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貿易競爭指數構建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框架,通過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 Database)①,收集《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hS1996)二位編碼數據,對2000-2021年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演變態勢進行深入分析,揭示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及變化特征。